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

歌手價值

最近,G.E.M. 鄧紫棋參加了內地的《我是歌手》,又因為名次不差,表現良好,結果成為全中國的焦點;Facebook 上的音樂博客,少不免都在議論G.E.M 表現如何,又或者是疑議《我是歌手》這類節目的價值,和上屆《我是歌手》黃貫中因為一曲〈海闊天空〉,因此在內地鹹魚翻生一樣,極為相似。

我沒看這季的《我是歌手》。上季《我是歌手》播出之後,我也只是因為尚雯婕有份唱,因此開了尚雯婕的現場節目來看;先不裱那奇葩的標題,讓成為歌手的人們再證明自己是歌手,我一路以來對這類唱歌節目的興趣不大。除了是因為我本來就沒那麼好的鑑賞力,去判斷不同歌手之間的唱功細微高低,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這類純粹翻唱的節目,音樂價值極低,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去看。

憑我理解,諸如說流行文化的歌唱節目,例如說《我是歌手》、或者是《中國好聲音》、或者是外國的《The Voice》、《American Idol》等等,其實都難免有個共同點,那就是這些節目都只將焦點落在歌手/參賽者的唱功身上,而不考慮歌手的創作才華,也因此評判們的講評永遠只是針對歌手演唱。對於以後只會唱別人的歌,專門培育流行歌手的《The Voice》、《中國好聲音》、《American Idol》之類的節目,其實參加者們在參加節目的時候,有沒有創作才華,也不是太大問題,反正歌手在出道以後自然會蛻變,例如說尚雯婕。

然而,若然我們將這種看待初學者、看待一般音樂比賽的標準,放在早已成名的歌手身上,這其實只是大材小用,更不能讓歌手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創作慾,規限了歌手的可能性。歌手的價值不應該僅是一部字正腔圓的發音歌唱機器,那和內地的共產黨黨歌演唱團沒有分別——而應該包含創意。沒有創意、不求變、不求進步、不求新,只會狹窄地因有著高超的演唱水準,便自我滿足的歌手,而忽視編曲、寫詞、個人風格這些元素,怎麼能稱作是一個有價值的歌手?而《我是歌手》又能做到幾多點?

我一直以來不喜歡看這種節目,在於我根本沒有這種鑑賞力,去寫些技術性的分析;所謂「技術分析」,指的,不僅是G.E.M 的鋼琴彈得多響亮,或是多有舞台價值,而是在於唱功的咬字、細微的調子、甚至乎新編曲與舊編曲之間的落差、以及新編曲是否編得好——而我自問對唱功研究不多。然而,我有時候又會想,其實電視台不斷播這類節目,真的有期待過有人會懂得分析唱功、辨析不同歌手之間的優劣落差嗎?我只覺得,所有歌唱節目,到了最後,均會因為歌手與歌手之間的差別太小,而變成是單純的人氣選舉而已。

最後,G.E.M參加完這類節目以後,真的會有前途嗎?對比起新人歌唱比賽,這類讓歌手們「鹹魚翻生」的比賽,還算能短暫振興歌手的名氣。然而,新人歌唱比賽培育出來的,炮灰居多。你多久沒聽過Carrie Underwood 和Kelly Clarkson 在電視或者是電台上唱歌,又有多久沒聽過他們的名字了?你又有聽過Susan Boyle 的聖誕CD嗎?像是林宥嘉這類成功跑出的,大概也是少數中的少數而已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