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8日星期三

是誰欠了誰?

和同學吃完午飯,從旺角回何文田。小巴上放著陳奕迅的歌,結果我順勢解釋我對香港樂壇的想法。「香港沒有樂壇。」我這樣對同學說。「香港只有一個娛樂圈,而沒有樂壇。我覺得香港做不成文創、做不成獨立音樂,因為香港根本沒有這個市場,也沒有這樣的公司。」

世界上任憑所有商品、所有創作,都必先有需求,才會有供應。

有人喜歡看文學、又或者是被寫文學的文字吸引,所以才會有人提供文學。同樣地,正因為有人喜歡獨立音樂,願意支持所謂的「獨立音樂」、被其吸引,才會有「獨立音樂」這門東西。這無關客觀上的好壞,畢竟香港的獨立/地下音樂,質量不壞。

獨立音樂流行不來,其中一個原因,固然是因為沒人推廣、介紹,在大氣電波、或傳媒,傳播獨立音樂。資訊缺乏曝光率,沒辦法到達大眾耳邊,結果沒機會嘗試。沒人認識,自然不過。

但是,另一個原因是大眾不喜歡、不習慣獨立音樂。對喜歡流行曲的港女推薦Kid A,有誰願意理會你?記得我在學校和朋友聊音樂。我說在聽外國的電子音樂和氛圍音樂,他嗤之以鼻,戲虐地笑了一笑。「機械音?是初音那類嗎?那有什麼好聽?幹!這傢伙喜歡聽電子音?」

沒人被吸引,沒人知曉,這也沒完。香港音樂業界現在行的商業模式,根本是與獨立音樂對著幹。

好的音樂,需要時間醞釀,昇華,攝取靈感。也是為了讓樂隊們,在巡迴演出,周遊列國之後,休息一番,以確保自己做出來的音樂,永遠在最佳狀態。Vampire Weekend 自上張專輯出版後三年半,讓團員各自摸索,這才出版下一張專輯;三年半後,團員回顧舞台,大碟一樣賣個滿堂紅,樂評也甘於推許四子,樂迷歡呼。這就是成熟的樂壇。

然而,香港的歌手、樂迷、公司,又會有這種耐性嗎?經理人公司急就章,流水線式的將詞、曲、唱分工,歌手都在唱著公司、經理人安排的曲子,貨色日日一樣。歌手們也不反抗,被動的啞忍一切,因為歌手們知道,反抗唱片公司,失去曝光率,以後未必能維持現況;就出了陳奕迅,被逼得無日寧之。歌迷們眼見有歌可聽,也甘於伴隨著潮流,一起造神。

唯有一些樂評人甘於指出問題,敢於說樂壇錯了,反而成了眾矢之的,被指抹黑,更指「流水線生產,以往都有,有何奇怪?」

是誰欠了誰?

我看,根本沒人欠了誰。就只是熱血的人們癡情花開,以為香港適合做音樂,甘願奉獻自己做開山牛而已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